揚中市位于長江下游的揚子江中,一直以盛產(chǎn)鰣魚、刀魚、鮰魚、河豚等江河淡水魚珍品而聞名遐邇。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遴選和發(fā)展,風味獨特的揚中江鮮菜已自成一體,風靡大江南北,香飄五湖四海,成為我國飲食文化寶庫中一大瑰寶。
長江中下游一帶盛產(chǎn)“三鮮”。然而,“長江三鮮數(shù)揚中”名不虛傳。因為刀魚、鰣魚、河豚等洄游魚種每年三、四月份都要溯江而上,去長江淡水中產(chǎn)卵。揚中位于長江下游,距入?诮300公里,加上揚中有漫長的江岸線,江面寬闊,水流平緩,餌料豐富,適宜魚類索餌、育肥。溯江而上的“三鮮”一路尋覓小魚、小蝦、貝殼,到揚中地域時,身體最為肥美鮮嫩,體格最為健壯。如果再往上游則不再進食,處于臨產(chǎn)狀態(tài),體力逐漸消耗,自然味淡肉瘦了。
據(jù)史書記載,揚中一帶捕撈的鰣魚等名貴江魚在明、清時代均成為敬奉皇室的“御膳”珍肴。清朝康熙皇帝曾下令江南“飛遞時鮮,以供上御”。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時任江寧織造,兼管貢鮮一事。曹寅有詩為證:“婪尾花殘水驛忙,晚亭清蔭食單涼。乍傳野市和鱗法,未敵豪家醒酒方!痹娭兴傅摹八A”即管轄揚中至鎮(zhèn)江一帶的驛站?梢姄P中是“長江三鮮”的最佳產(chǎn)地。
刀魚——產(chǎn)于長江中下游、珠江及天津海河一帶,為名貴的回游魚類。平時生活在海內(nèi),每年2-3月份入江回游。清明前質(zhì)量最佳。刀魚鱗片小,可食,刺多細軟,肉味鮮美,是長江三鮮之一。烹制方法:清蒸、煎、紅燒均可。
丁貴魚——是我國長江流域特有魚種,共有黃、綠、藍、白等多種表現(xiàn)色,在營養(yǎng)價值上具有肉質(zhì)鮮美,蛋白質(zhì)含量高的特點,尤其富含腦黃金,被譽為綠色保健食品暢銷世界,屬淡水魚。烹制方法:豉油蒸。
胭脂魚——是我國長江流域特有魚種,又名一帆風順,在不同生長發(fā)育階段體色有所差異,胭脂魚最大個體體重可達40千克,體長超過1米,胭脂魚肉質(zhì)鮮嫩,具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為重要的經(jīng)濟魚類。烹制方法:紅燒、清蒸。
倒刺鲃——又名光魚,屬鯉科魚類,主要分布在長江上游的干支流中,其抗病能力強,耐低氧,生長快,喜生活在流水的環(huán)境中,以攝食絲狀藻類和水生高等植物碎片為主,故肉質(zhì)細嫩,營養(yǎng)豐富深得人們喜愛。烹制方法:紅湯、香辣汁。
淡水蘇眉——屬隆頭魚科,學名稱為波紋魚,是我國長江流域特有魚種,其體色隨棲息環(huán)境呈艷麗色彩,蘇眉魚既是一種高級觀賞魚,也是一種高級食用魚,其肉質(zhì)細膩、鮮嫩異常,適宜高檔宴會選用。烹制方法:清蒸、炒球。
鴨嘴魚——為長江流域主要淡水魚類,其嘴扁平酷似鴨嘴卻比鴨嘴長幾倍,周身光滑,深灰色的魚身似小海豚,無鱗片,其肉質(zhì)鮮嫩,味美可口。烹制方法:剁椒、紅燒。
江仔桂——學名鱖魚,又名鱸桂,是我國長江流域特有魚種,在魚類分類學上屬鱸形目。桂魚肉質(zhì)豐厚堅實,味道鮮美,富含蛋白質(zhì),肉刺少,可補五臟、益脾胃、充氣胃、療虛損。烹制方法:過橋、清蒸。
鮰魚——亦稱江團、白吉,是我國長江流域特有魚種。鮰魚體修長,吻呈錐形,顯著前突。前部扁平,腹圓,后部漸細,大者可達1米以上,背灰腹白,體表無鱗,魚膘肥厚,可做上等魚肚,是長江四鮮之一。烹制方法:黃燜、奶湯。
長江白蝦——產(chǎn)于長江下游江邊一帶,每年端午節(jié)前后為產(chǎn)卵期,殼薄而軟,全身均呈淡青色,體長4-8厘米,頭有須,胸前有一對螯足,兩眼突出,尾呈叉形,肉嫩殼薄,味鮮美。烹制方法:白灼、椒鹽。
鰣魚,江海洄游型魚類,其營養(yǎng)豐富,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是長江三鮮之一。而今天,人們難睹鰣魚美麗的風采。鰣魚,體長橢圓形,側扁。長約24厘米,大者達50厘米以上。頭側扁,前端鈍尖,口大,端位,口裂傾斜,下頜稍長,上頜正中有一缺刻,后端達于眼后緣的下方。味鮮肉細,營養(yǎng)價值極高,其含蛋白質(zhì)、脂肪、核黃素、尼克酸及鈣、磷、鐵均十分豐富。烹飪方法:清蒸、紅燒、生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