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云,1927年生,河南滑縣人,陜西豫劇代表人物之一。自1939年起,在西安從事豫劇表演藝術,拜林黛云(豫劇早年男旦“五朵云”之一)為師,主工青衣、花旦。先后在陜西、河南、甘肅等地參加湯蘭香戲班、玉琴劇社、田恩培劇團、劉玉亭戲班,和豫劇名家常香玉、湯蘭香..
張鳳云,1927年生,河南滑縣人,陜西豫劇代表人物之一。自1939年起,在西安從事豫劇表演藝術,拜林黛云(豫劇早年男旦“五朵云”之一)為師,主工青衣、花旦。先后在陜西、河南、甘肅等地參加湯蘭香戲班、玉琴劇社、田恩培劇團、劉玉亭戲班,和豫劇名家常香玉、湯蘭香、常警惕、崔蘭田等同臺演出。
隨著寶天鐵路的通車,天水向東去的大門打開了,交通方便了,河南、西安、寶雞大批建設者涌向天水,使原來幾萬人的城市,迅速擴張,他們隨之也將豫劇等地方戲劇帶到了天水。有資料可據,豫劇界的一些知名演員,比如崔蘭田、張鳳云、張錦鳳、韓全有、陳季診等,都曾經在天水劇壇演出,為天水劇壇帶來了清新之風。其中以張鳳云為團長的《張鳳云豫劇團》是在天水演出最長的劇團,他們演出時間從1947年至1952年前后長達五年之久。
她領導的劇團是在1947年春天來天水的,當時的班主是王國斌,最早在民工紀念堂(即天水市兒童樂園)演出。他們在天水演出的第一場戲是《桃花庵》,從唱腔、扮相等方面征服了天水觀眾,故而一炮走紅,深受戲迷朋友的歡迎,從此,天水人也愛看河南戲了,后來他們又陸續(xù)演出了他們的拿手好戲《販馬記》、《羅煥跪樓》、《三上轎》等。
1949年天水解放,1950年代初他離開天水到了西安。1951年天水派專人到西安,代表政府第二次接他來天水。當時他和他妹妹張鳳琴、丈夫陳學文又應邀來天水,其時和他一塊來天水的還有許樹云、黃少林、劉文祥、陳志剛等人。她的妹妹張鳳琴,主攻小旦,代表劇目有《秦香蓮》中的公主、《凌云志》中的小旦、《秦雪梅吊孝》中的秦雪梅。當時民主選舉陳學文擔任團長,又組建了《群藝豫劇社》。當時的主要演出任務是慰問解放軍和前線作戰(zhàn)下來的戰(zhàn)士,一方面張鳳云主演了一些傳統(tǒng)戲,如《賣苗郎》里的柳迎春,《麻風女》中的邱麗玉,《洛陽橋》中的耶律含嫣,《桃花庵》中的竇氏等,塑造了不少古代女性。同時還排演了《白毛女》、《血淚仇》、《糖衣炮彈》等新編劇目,有力地配合了土改、三反、五反運動,后來他們又到蘭州、定西、甘谷、秦安等地演出,張鳳云一直到1954年才去了西安劇團工作。
1954年到西安后,參加了西安民眾劇團,與豫劇名家曹子道、張銀花等長期合作,她以唱見長。數(shù)十年來,主演過百余部古典劇和現(xiàn)代劇,成功地塑造了《哭劍》《柳毅傳書》《楊八姐游春》《白毛女》《劉胡蘭》中的不同類型人物形象。后來同獅吼劇團合并,成為西安市豫劇團的主演之一。
1956年陜西省第一屆戲劇觀摩大會上,以《哭劍》一折榮獲演員二等獎。她演唱的《楊八姐游春》的主要唱段,由中國唱片社灌片出版發(fā)行。
張鳳云曾任西安市民眾劇團副團長、西安市豫劇團藝委會副主任。系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陜西分會會員、陜西省政協(xié)委員,是陜西省勞模。
退休后回到河南。1987年后,《天水市戲曲志》編輯部主任彭健先生曾專程來河南采訪過她,她還表示:“希望有一天能重新來天水,為天水人民獻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