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戲曲作家、著名藏書家高濂的《玉簪記》,被譽為傳統(tǒng)的十大喜劇之一。主要是脫胎于元代大戲劇家關漢卿的《萱草堂玉簪記》,并在明無名氏雜劇《張于湖誤宿女貞觀》和明《燕居筆記》中的《張于湖宿女貞觀》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
高濂的《玉簪記》是寫女尼陳妙常與書生潘必正的愛情故事:南宋初年,開封府丞陳家閨秀陳嬌蓮為避靖康之亂,隨母逃難流落入金陵城外女貞觀皈依法門為尼,法名妙常。青年書生潘必正因其姑母法成是女貞觀主,應試落第,不愿回鄉(xiāng),也寄寓觀內。潘必正見陳妙常,驚其艷麗而生情,經茶敘、琴挑、偷詩等一番進攻,終于私合。而陳妙常也不顧禮教和佛法的束縛與潘必正相愛并結為連理。
新版昆曲《玉簪記》由明代戲劇作家高濂創(chuàng)作,首演于2008年,是江蘇省蘇州昆劇院繼青春版《牡丹亭》后又一次集合兩岸文化戲曲精英共同打造,沿用了青春版《牡丹亭》的全部主創(chuàng)人員,入選2007年度國家昆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項目。 新版《玉簪記》融合了抒情、詩化、象征、極簡等特征,書法、繪畫與昆曲行云流水的配合是舞臺設計的最大亮點,一幅字、一張畫,就是整個舞臺空間的主要表達方式,配合灰色簡約的地板、側幕,淡雅、清透的感覺不僅暗示了《玉簪記》特有的宗教意味的故事背景,也給觀眾留下最大的感受空間。
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原名江蘇省蘇昆劇團,成立于一九五六年,昆劇、蘇劇兼演。歷年來,劇院相繼培育出“繼”、“承”、“弘”、“揚”四代優(yōu)秀昆劇演員百余人。目前全院96%為專業(yè)技術人員。王芳摘取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殊榮,俞玖林、沈豐英雙雙榮獲梅花獎。2002年王芳、陶紅珍、楊曉勇、呂福海榮獲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fā)的“促進昆曲藝術獎”。劇院特邀著名昆曲藝術家汪世瑜、張繼青、蔡正仁擔任劇院藝術指導,同時還邀請全國其他著名昆曲藝術家駐院參與傳承,工程與劇院老師一起培養(yǎng)青年演員,取得了累累碩果,對昆劇院藝術搶救、繼承、發(fā)展作出很大的貢獻。
《玉簪記》講述書生潘必正,寄居在其姑母所住的女貞觀中,得遇道姑陳妙常,深為愛慕。一夕,聞聽琴韻清幽,循聲而往,乃妙常所彈。潘遂借琴曲以挑之。妙常雖亦有意,礙于戒律,故作嗔拒。但情愫已通,從此心心相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