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劑效應,又名假藥效應,是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癥狀得到舒緩的現象。所謂“安慰劑效應”,指的是在不讓病人知情的情況下服用完全沒有藥效的假藥,但病人卻得到了和真藥一樣甚至更好的效果。
所謂的安慰劑,其實并不是真正的藥物。研究實驗中使用的安慰劑,出于方便獲取以及結果準確的考量,液體多為生理鹽水,口服藥片則多采用淀粉,如果是膠囊,膠囊里裝的也是淀粉。
1955年,畢闕博士首次提出安慰劑效應。有報告紀錄,大約四分之一服用安慰劑的病人,表示有關痛癥得到舒緩。這些痛癥的舒緩,不單是靠病人報稱,而是可以利用客觀的方法檢測得到。這個痛癥改善的現象,并沒有出現于非接受安慰劑的病人身上。
科學家在實驗對象身上制造疼痛,然后使用嗎啡控制這種疼痛。一天這樣做幾次,連續(xù)進行幾天,直到實驗的最后一天,用生理鹽水取代嗎啡溶液。猜猜發(fā)生了什么?像嗎啡一樣,生理鹽水也有效地抑制了實驗對象的疼痛。
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對哮喘病患者,無論是服用安慰劑還是真藥,病人的感覺都一樣良好。
人們是否知道自己服用的是安慰劑而不是“真藥”,這似乎并不重要。在一項研究中,研究對象被告知自己服用的是不含有效成分的糖丸,結果他們出現了強烈的安慰劑效應。
對抑郁癥、偏頭痛和帕金森癥等疾病的研究發(fā)現,糖丸、假手術和假針灸等人們以為無作用的治療手段實際上都可能會有顯著的效果。
哈佛大學安慰劑研究與互助治療項目負責人卡普特查克(Ted Kaptchuk)和同事通過研究證明,要讓安慰劑效應起作用,不一定需要欺騙。他們將80位患有腸易激綜合征的病人分為兩組,一組服用安慰劑,另一組不接受任何治療。研究人員告訴服用安慰劑這組病人,他們拿到的藥片是由無任何藥效的惰性物質制成的,研究表明這些藥片能夠通過“身心自我治愈”改善病情?ㄆ仗夭榭苏f,參與者被告知,他們不一定非要相信安慰劑效應,但無論如何都要服用。三周后,安慰劑這組病人情緒出現緩解,部分癥狀顯著好轉,生活品質有所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