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即《春秋經(jīng)》,又稱《麟經(jīng)》或《麟史》,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jīng)” 之一。第一部華夏民族編年史兼歷史散文集。作為魯國的編年史,由孔子修訂而成!洞呵铩烦蔀榻(jīng)書比《詩》、《書》、《禮》、《樂》這四經(jīng)為晚。李學勤先生強調(diào):“我們不說《易》、《春秋》進入經(jīng)的時間一定和《詩》、《書》、《禮》、《樂》一樣早,可是不會像很多人說的那么晚。因為他們認為《易》、《春秋》之所以進入‘經(jīng)’,是因為孔子晚年好《易》,他修《春秋》,后來《易》、《春秋》才成為經(jīng)。
《春秋》經(jīng)書中用于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后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
由于《春秋》的記事過于簡略,因而后來出現(xiàn)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補充,解釋,闡發(fā)的書,被稱為“傳”。其中成于先秦的較著名的是被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相傳《春秋》之書出于孔子之手,舊時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說。但后世亦有不同說法,清人袁谷芳《春秋書法論》說:《春秋》者,魯史也。魯史氏書之,孔子錄而藏之,以傳信于后世者也。石韞玉《獨學廬初稿·春秋論》也說:《春秋》者,魯史之舊文也!洞呵铩饭彩,歷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筆而書者必更數(shù)十人。此數(shù)十人者,家自為師,人自為學,則其書法,豈能盡同?雖然春秋之作者有爭議,但其經(jīng)過孔子之手修而改之,則無大異。事實上,春秋作為一魯國的史書,其作用早已超出史書范圍,春秋用詞遣句“字字針砭”成為獨特的文風,被稱為春秋筆法,為歷代文代史家奉為經(jīng)典!洞呵铩匪,是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各國大事,現(xiàn)所存全文,不過一萬六千多字,但據(jù)曹魏時的張晏和晚唐時人徐彥引《春秋說》,都說是一萬八千字(張說見《史記·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徐說見《公羊傳·昭公十二年疏》引),可見《春秋》原文,從三國以后脫露了一千多字。很多大事漏記。
因為《春秋》是粗線條的筆墨。為補這一遺缺,后來又出現(xiàn)以春秋為主本的《傳》,即現(xiàn)今流傳下來的《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和《春秋左氏傳》三種,并稱春秋三傳!秱鳌返摹洞呵锝(jīng)》文字基本上相同,也有一些差異,傳文按年合并,先經(jīng)后傳。
“春秋三傳”的側(cè)重是有區(qū)別的!豆攘骸、《公羊》兩傳側(cè)重闡發(fā)《春秋》中的”微言大義”,《左傳》則側(cè)重歷史細節(jié)的補充。李學勤先生坦承:“要找‘春秋大義’的話,要找《公羊》、《谷梁》。我個人認為,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這一點,今天還必須承認,因為《公羊》、《谷梁》的研究肯定會提供我們對于儒家很多重要觀點的認識,這一點可能是《左傳》反而做不到的。” 但,《左傳》里面有學術(shù),《左傳》是研究古代歷史文化的基礎(ch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