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皮,是清流縣傳統(tǒng)特產(chǎn),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具有香、醇、甜、韌、一煮就熟、久煮不糊、食用方便等特點,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綠色食品。
豆腐皮,是清流縣傳統(tǒng)特產(chǎn),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具有香、醇、甜、韌、一煮就熟、久煮不糊、食用方便等特點,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綠色食品。
歷史文化
清流縣盛產(chǎn)豆腐皮歷史悠久,遐爾聞名。民間傳說:清流豆腐皮的來由和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愛國詩人文天祥有關(guān)。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端宗趙昰由右丞相文天祥護駕到南劍(即今南平市),途經(jīng)沙縣、清流、寧化等地招募義軍,以圖恢復(fù)宋室;文天祥最后,率軍進駐長汀,揮師邵武。文天祥護送楊太后到黃柏洋,因為天氣炎熱,且十分勞累,又逢老天爺做怪連連下大雨,楊太后下令在黃柏洋(后人稱國母洋, 現(xiàn)為嵩溪鎮(zhèn)的一個自然村 )住下來。國母洋的村民每年都種很多黃豆,除拿到集市上換回鹽巴、土布外,留著的逢年過節(jié)用來做豆腐。這幾年兵荒馬亂,外地的石膏運不進來,連續(xù)幾年都吃不上豆腐,只得煮黃豆當(dāng)豆腐吃。但是,怎比得上可口的豆腐呢?楊太后吃了幾頓黃豆覺得不是味道,為什么不做些豆腐呢?她叫隨從請來幾位村姑問話,才曉得是買不到石膏無法做豆腐。楊太后帶著隨從叫幾個村姑把磨好的豆?jié){煮一下來吃,熱煮時產(chǎn)生飄浮的塊片,村姑們嘗了一下味道還不錯。于是撈起置涼,涼干后象竹片一樣,當(dāng)?shù)厝朔Q之為豆腐皮。村姑把豆腐皮用來煮湯或炒,給太后用膳,楊太后食后很是高興食欲大增,文天祥見太后如此高興,頓時詩興大發(fā),吟下一對佳句:“山高不礙乾坤眼,地小能容宰相身”。(據(jù)《嘉靖道光·清流縣志》記載)從此,這里的村民便知道沒有石膏能做豆腐吃,也能做豆腐皮了。至今,嵩溪鎮(zhèn)的村民家家戶戶都做豆腐皮,以此紀(jì)念國母。
做法
豆腐皮的制作,選用當(dāng)?shù)胤N植的大豆品種,俗稱“青皮黃豆”和優(yōu)質(zhì)山泉水為原料。經(jīng)去皮,浸泡,磨漿,過濾,煮漿,成膜,揭皮,晾干,熬漿,上漿,烘烤,攤涼等傳統(tǒng)工序精制而成。制作該產(chǎn)品的傳統(tǒng)工藝中有一道上漿的工序,這是制作豆腐皮獨有的工序,與不上漿的豆腐皮相比較,上了漿的豆腐皮筋道好,口感微甜,豆香純正。因為這層漿濃縮了豆?jié){的各種營養(yǎng)物質(zhì),上了漿的豆腐皮就像穿了一層糖衣,獨特的風(fēng)味是其他豆腐皮無法比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