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泥人,是江蘇無錫漢族傳統工藝美術品之一,無錫三大著名特產之一。
無錫當地藝人取惠山東北坡山腳下離地面約一公尺以下黑泥所制,其泥質細膩柔軟,搓而不紋,彎而不斷,干而不裂,可塑性佳,適合"捏塑"之用。
惠山泥人以其造型飽滿,線條流暢,色彩鮮艷,形態(tài)簡練而蜚聲中外,其精湛的工藝技巧和完美的藝術造型,凝聚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的結晶,惠山泥人始于南北朝時期,盛于明代,距今已逾千余年。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發(fā)展到鼎盛階段,清代開始出現專業(yè)化的手工作坊,五里長街、上下河塘開設了數十家泥人店,兩百多家泥人作坊,形成了"泥人一條街"。
無錫泥人的生產和銷售都集中在無錫惠山附近,故無錫泥人又稱"惠山泥人"。經最近幾年的拆遷,原先的泥人一條街已經不復存在了。
惠山泥人題材豐富,產品分為兩大類:一類為手捏泥人,構思雋妙,做工精細,郭沫若先生贊其"人物無古今,須臾出手中",屬泥人精品,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另一類為泥人、石膏工藝品,用模具成批生產,量大、價廉。
在清代,惠山有袁、朱、錢等姓的專業(yè)作坊。彩塑師王春林制作五盤泥孩兒進獻,得到清代乾隆皇帝的贊賞。清同治到光緒年間,出現大量戲劇為題材的戲文泥人,這也是惠山泥人歷史上最昌盛的時期。這一時期,惠山有作坊、店鋪四十多家,專業(yè)匠師三十多人。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時,地方官把一套大型手捏戲文泥人《蟠桃會》供奉內廷,從此惠山泥人成為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