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卻也同樣有著永遠無法彌補的傷痕和遺憾,以下是為各位整理出來的八大,個人才識有限,不可能全面,盡可能拋磚引玉吧。 一:《連山》、《歸藏》易的失傳 《歸藏》是三易之一,《周禮·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有不少古書記載:在《周易》出現(xiàn)之前,在文字產(chǎn)生之前的時候,夏、商二代就已經(jīng)有各自的《易經(jīng)》了。漢代以后的人們在整理古代典籍的時候,把夏代的易經(jīng)稱為《連山易》,把商代的易經(jīng)稱為《歸藏易》。而我們所熟悉的《周易》只是流行于周代的易經(jīng)。 “連山易爻卦大象”歌以社會為系統(tǒng):“君,臣,民,物,陰,陽,兵,象”八象組成。據(jù)載:《連山易》有八萬言,多佚失。目前保留的僅有一些卦名,幾個爻名和卦爻辭,象辭,及五十二條諸家論文。 《歸藏易》以生命過程為系統(tǒng):“歸,藏,生,動,長,育,止,殺”八象組成,以坤卦為首,萬物皆歸藏于地!稓w藏》有四千三百言,多已佚失,保留下來的,只有六十四卦的卦名,爻名。 《周易》是以乾天為首,天上天下具無所不“周”備之意。這《周易》的本稱為《乾坤易》,是以宇宙為系統(tǒng)的!疤,地,日,月,山,川,云,氣”八象組成。 二:禹鑄九鼎的失傳 大禹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的先驅(qū)。秦漢以后民間就廣泛流傳禹鑄九鼎傳于商周的故事,如《史記》說“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用于祭祀,“遭圣則興”,周滅亡“鼎乃淪伏而不見”!顿Y治通鑒外紀》更說“禹復(fù)為九州,收天下美銅,鑄為九鼎,以象九州”。大禹治水不僅使九州恢復(fù)了生機,而且加強了各地的聯(lián)系。九鼎就是由九州的貢金所鑄,所以可引申為國家統(tǒng)一的象征。它遭圣則興,亂世淪伏,因此不僅是統(tǒng)一國家最高權(quán)力的象征,還是盛世的象征。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秦掠取九鼎時傳說九鼎突遇風(fēng)浪沉沒于泗水,秦始皇曾派人多次打撈,始終沒能得手。記載著中華民族統(tǒng)一歷史的九鼎就此失去了下落。 三:和氏璧、傳國玉璽的失落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傳奇色彩和最珍貴的一塊寶玉石。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塊玉石能珍貴到與它相提并論。早在春秋時期,它就與“隨侯之珠”一起并列為當(dāng)時中國的兩大奇珍了。和氏璧的身價扶搖直上后,最終被“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用作了傳國玉璽,成為檢驗一個“帝王”是否正統(tǒng)的唯一標準。 史書上稱它“側(cè)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把它放在黑暗處,它能熠熠發(fā)光,能除塵埃,能避邪魅,因此又稱“夜光之璧”。和氏璧和由它制成的傳國玉璽在中國歷史上斷斷續(xù)續(xù)流傳了很長的時間,直到五代十國時期的后唐。當(dāng)時石敬塘引契丹軍攻至洛陽,后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玉璽就此失蹤,再也不見了蹤影。 四:焚書坑儒與先秦文化的失落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果斷穩(wěn)定政權(quán)。但過猶不及!胺贂尤濉奔词且焕。 為建萬世之功,李斯建議禁止私學(xué),規(guī)定“若有欲學(xué)者,以吏為師”。天下“書同文、車同轍”,一切以秦國的標準為是。除了《秦史》之外,六國的史書全部焚毀,除了秦史官保存的詩、書、百家言和農(nóng)、醫(yī)、卜筮等書之外,凡民間所藏之書全部焚毀。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又“坑儒生”。經(jīng)歷這一場中國歷史上的文化浩劫后,中國到底損失了多少歷史記載、文化典籍、宮廷記事和民間傳奇故事等無法估量的歷史寶藏,至今也沒有人能夠統(tǒng)計得出來。 五:阿房宮的損毀 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開始營造朝宮。由于工程浩大,始皇在位時只建成一座前殿,即阿房宮。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復(fù)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逼湟(guī)模之大,勞民傷財之巨,可以想見。 秦時一尺約合0.23米。以一步合六尺,三百步為一里計,阿房宮的前殿東西寬當(dāng)約六百九十米,南北深進一百一十五米,占地面積約八萬平方米,容納萬人自然綽綽有余了。相傳阿房宮大小殿堂七百余所,一天之中,各殿的氣候都不盡相同。如今在陜西西安西郊三橋鎮(zhèn)以南,東起巨家莊,西至古城村,還保存著面積約六十萬平方米的阿房宮遺址?梢姡⒎繉m宮殿之多、建筑面積之廣、規(guī)模之宏大,是世界建筑史上無與倫比的宮殿建筑。 阿房宮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它與現(xiàn)在遺留下來的古建筑之間有些什么傳承關(guān)系?是否有些當(dāng)時建筑時奇巧的工藝沒能流傳下來?這些看來都將是千古之謎了。 六:華佗《青囊書》的焚毀 華佗最為神奇的是他的外科手術(shù)。這種外科手術(shù)歐洲是在一千四五百年后才開始實施,而華佗在東漢時就可以用他發(fā)明的麻藥“麻沸散”給病人實施麻醉,然后剖開病人的肚子對內(nèi)臟進行清洗,而后切除其中壞死的部分后將其縫合,再放入腹中,縫好傷口。貼上膏藥后,病人在一月內(nèi)就可以痊愈了。 華佗將《青囊書》交給看押自己的吳押獄,想叫他繼承自己的醫(yī)技。以下有兩種說法:其一,吳押獄很高興地接下書,向華佗表示一定繼承他的醫(yī)術(shù),當(dāng)個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好醫(yī)生。他把書帶回家小心翼翼地收好后,回到衙門辭去差事,準備回家研讀醫(yī)書。可是到家后卻發(fā)現(xiàn)其妻正在焚書,他上前搶過剩下的書頁,只剩下最后幾張記載閹割雞、豬之術(shù)的內(nèi)容了。相傳現(xiàn)在閹割動物使用的依然是那《青囊書》所傳下來的法子。吳妻說:縱然你學(xué)得像華佗一樣,也不免像他那樣死在牢中。有什么用!其二,吳押獄當(dāng)時就未敢接書,華佗大失所望,自己舉火把《青囊書》燒毀了。 七:《蘭亭集序》的失蹤 東晉時期的書圣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夠撼動。他傳頌千古的最佳書法作品就是寫于公元三百五十三年的《蘭亭集序》。有關(guān)《蘭亭集序》的故事也在歷史上廣為流傳,最為人們認可的一種說法就是:唐太宗派蕭翼到辯才和尚那里騙取到王羲之的書法真跡《蘭亭集序》后,把他一直帶在身邊,并留下了遺囑:死后用這一絕世珍品殉葬。世傳閻立本作《蕭翼賺蘭亭圖卷》(現(xiàn)藏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即以繪畫形式反映此事。所以后人都認定《蘭亭集序》最后的歸宿是在唐太宗的昭陵,當(dāng)然也被人認為是藏在高宗李治的陵寢中,謎團或許得等到乾陵大白于天下才知道了。 八:“靖康之恥”損失的文化瑰寶 有人說,宋徽宗“創(chuàng)造了一種書體,失掉了一個江山”。這真是中國歷史上代價最大的一個諷刺。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開封),上自徽、欽二帝,下至三千多后妃、皇子、公主以及宗室近戚,都被金兵俘往北國,北宋就此滅亡。宋宮中所有的法駕、鹵簿等儀仗法物、宮中用品、書籍、印板、渾天儀、銅人、刻漏、古器、各州府地圖,連同宮人、內(nèi)侍、伎藝工匠、倡優(yōu)、府庫蓄積,全部被金人席卷一空。 據(jù)說,宋徽宗當(dāng)時聽到金銀財寶等被擄掠的消息毫不在乎,等聽到他精心收藏的皇家藏書、藏畫也被搶去,才仰天長嘆幾聲。當(dāng)時可能只有他才真正知道這些東西的寶貴。 九:八國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
圓明園于1860年遭英法聯(lián)軍焚毀,文物被掠奪的數(shù)量粗略統(tǒng)計約有150萬件,上至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名人書畫和各種奇珍異寶,價值無法估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