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問題勾勒出中學生家庭教育“兩輕兩重”的特點——重子女教育投資,輕家庭文化建設;重子女學業(yè)監(jiān)督,輕子女心理支持。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北京、黑龍江、廣東和山東等六省一市的2萬名家長和2萬名初中生進行的大規(guī)模實證調查數據,描繪當下中學生家庭教育的整體現狀和大致輪廓,呈現出初中生家庭教育的8大誤區(qū)! 問題頻現但并未對親子關系造成破壞性影響 春期充滿可怕的“暴風雨”? 一直以來,公眾對青春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誤解和過度焦慮,甚至給青春期貼上叛逆、令人頭疼等負面標簽。這種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和不良暗示,極易使家長曲解子女的成長性變化,從而采取“危機管理”的教育方式,反而強化了中學生的叛逆行為,導致親子沖突升級。 調查發(fā)現,中學生家長大多正處于多事之秋的“中年危機”階段,面臨健康、事業(yè)、婚姻、子女和社會支持的多重挑戰(zhàn)。當“中年期遇上青春期”時,很多家庭進入一個互相之間不了解、不明白、不交流的階段,親子沖突較多,很多家長會用“叛逆、早戀、不好溝通、另類”等詞匯來描述青春期的孩子。實際上,青春期雖然充滿“暴風雨”,卻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可怕——問題頻現但并未對親子關系造成破壞性影響,沖突加劇但并未降低親和程度。 初中生已逐漸將同伴作為重要的情感依戀對象 家長仍然是孩子唯一的“重要他人”? 正式步入社會之前,青少年“發(fā)展最迅猛的社會性需要是受人尊重的需要、友誼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他們開始疏遠成人而對同伴傾注越來越多的感情,同時萌生了與異性交往的強烈欲望,男女生之間的接觸顯著增加。這種在同伴群體中培養(yǎng)起來的互動能力,為今后他們進入社會形成正常的人際關系提供了心理準備。 調查發(fā)現,同伴是中學生課余時間玩樂、傾訴和分享秘密的首選對象,高達55.54%的中學生更愿意向“朋友、同學”傾訴心事,選擇“母親”的僅為14.34%,而選擇“父親”的僅占3.44%。這預示著中學生已逐漸將同伴作為重要的情感依戀對象,家長已不再是孩子唯一的“重要他人”。 因此,家長需要認同并接納自己的權威逐漸降低的現實,適度放手,支持并幫助子女拓展交往范圍。 初中生更希望父母將自己視為獨立個體 孩子不開心時希望家長趕快“救火”? 調查發(fā)現,超八成家長和學生均認為親子間不同程度地存在沖突,初高三時沖突達到最高水平。沖突主要集中在學習、交友、花錢、隱私、偶像崇拜等“個人選擇”方面,其中女生更易與父母發(fā)生正面沖突,母親更易和子女發(fā)生沖突。50.39%的初中生認為“和父母溝通中最大的困難”是父母不能理解我。 有意思的是,當中學生面臨心理壓力或負面情緒時,并不希望父母第一時間“伸出援手”,而更希望父母將自己視為獨立個體,給自己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的機會。但52.91%的家長第一時間做得最多的是“耐心開導”,讓孩子自己消化的僅為18.13%。 可見造成青春期親子間溝通困難的并非時間因素,而是溝通方式。 家長并不了解異性友誼對于孩子成長的影響 異性交往就會導致“早戀”? 異性交往是青春期孩子的正常心理需求,48.32%的初中生表示“很愿意”結交異性朋友,而46.34%的家長擔心子女“學業(yè)受影響”,還有40.37%的家長擔心子女“染上不良習氣”,擔心子女“身體受傷害”和“情感受傷害”的分別僅占6.76%和6.52%?梢,家長更關注和擔憂孩子學業(yè)受影響等現實因素,對孩子身心健康的關注遠遠不夠,更沒有看到異性交往對孩子練習相處親密關系,建立積極、健康的愛情觀、婚姻觀的重要價值。 由于對青春期異性交往的意義缺乏充分認識,不少家長處于高度戒備、過敏狀態(tài),24.03%的家長“通常不會同意”,有的甚至給孩子貼上“早戀”的標簽。說明家長并不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發(fā)展特點,以及異性友誼對于孩子成長的影響。 初中生對父母的評價總體上趨于一般 家長權威取決于“為孩子做了多少”? 子女對家長的評價能反映家長在子女心目中的形象與權威水平。本次調查發(fā)現,子女認為父親和母親作為家長“比較合格”或“不太合格”的比例分別為34.24%和44.46%,也就是說,初中生對父母的評價總體上趨于一般。進一步讓子女對家長的工作狀態(tài)、家庭責任、為人處世、脾氣秉性和生活情趣等五個方面進行評價發(fā)現,家長在上述五個方面做得越好,學生對其總體評價越高,反之亦然。說明子女對父母權威的認可主要取決于家長“做自己做得多好”而非“為孩子做了多少”。 本次調查發(fā)現,65.86%的學生認為家長工作狀態(tài)一般,2.88%認為家長工作狀態(tài)不太好,高達27.49%的初中生認為父母教育孩子時“總是各執(zhí)己見”。在家庭教育滿意度方面,夫妻雙方均屬于中等偏下水平,意味著“意見不一致常爭執(zhí)”“不順心時愛嘮叨”“無心犯錯也常被責備”等家庭負面事件呈增加趨勢,直接影響家庭氛圍和子女成長。 對青春期的孩子的精神引領,父親更具優(yōu)勢 父親在家庭中沒什么教育優(yōu)勢? 父親是孩子形成獨立、自信、果敢、堅強、富有進取精神等個性品質的重要源泉。父親和母親的家庭教育方式有明顯差異。尤其在教育青春期子女時,父親更關注子女的發(fā)展性成長,較少干涉子女的同伴交往,更坦然接受子女變化。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為民主、平等的親子交流模式,需要父母有更大的包容度和更開放的心態(tài),需要父母更多給予精神層面的引領和支持,這些恰好是父親的優(yōu)勢。 但調查數據顯示,夫妻共同教育子女的家庭僅為43.02%,由母親主要承擔教子責任的則高達40.70%。此外,父親與子女的情感溝通狀況更令人擔憂,中學生選擇父親作為情感傾訴對象的比例僅為3.44%。父親教育的缺位和父親教育資源的浪費,值得警醒。 嚴重滯后于青春期孩子的需求 孩子大了沒必要進行性教育? 根據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2014年對北京、黑龍江、江西和山東四省市2萬名小學生家長及2萬名小學生的調查,超七成小學生家長對子女進行過不同程度的性教育,選擇“幾乎沒教過”的占26.78%。而此次調查中高達46.00%的中學生家長“從未提過”相關內容,6.36%的學生通過低俗而不健康的成人片或成人小說獲取性知識?梢娭袑W生家長的性教育素養(yǎng)和能力普遍有限,嚴重滯后于青春期孩子的需求。 本次調查中91.38%的家長為60后和70后,性教育方面大多是“無師自通”,缺乏科學、健康的理念,缺乏相關的知識和教育方法,因此對子女與異性交往充滿緊張和擔憂,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在身體變化時感到不安和恐懼,影響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健康發(fā)展,甚至導致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礙。 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傾向于積極主動的溝通 學習成績與親子溝通質量無關? 良好的親子溝通應涵蓋事務型溝通、消遣型溝通和情感型溝通等三種類型。深入的情感溝通能加深親子間的相互了解、化解中年家長的心理危機、緩解中學生的青春期焦慮。但調查發(fā)現,中學生家長與子女溝通呈現出單一、泛化的狀態(tài),話題多集中在學習等事務型溝通上,溝通方式多為家長問、子女答的單一模式。話題廣泛、“什么都聊”的家庭僅為36.33%,很少聊天的家庭則高達14.53%。 調查發(fā)現,27.04%的家長認為“孩子不愿對我說心里話”,心情不好時選擇向子女傾訴的僅為4.10%,而有心事時愿意和家長分享的中學生僅為17.87%。其中,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傾向于采取積極主動的溝通方式,而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傾向于采取反抗、忍耐、妥協(xié)等溝通方式?梢娪H子溝通的質量是家庭關系和諧與否的標志,親子溝通不暢或許是產生“差生”的重要因素。
|